包拯穿着一套整齐的官服,面容黝黑,额头上有一枚圆月形的胎记,手中紧握惊堂木,他一拍桌面,威风凛凛。随着一声“威武”,张龙和赵虎立刻齐声回应,御猫展昭和聪慧的师爷公孙策也恭敬地跟随左右。这一幕,想必是许多80、90后观众深深铭刻在脑海的经典影视场景。谁还没有在电视上看到过包拯怒斩陈世美、夜审乌盆案的场面呢?
金超群老师所塑造的包拯形象,几乎成了许多人心中的“包青天”。以至于很多人相信,历史上的包拯就是这样严肃且正直的形象。然而,历史上的包拯并不像我们印象中的那样有着神秘的侠客,也没有那么多传奇色彩,尽管如此,他依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清官。
因其廉洁公正,包拯在家乡安徽合肥修建了包公祠,祠堂由他的后人代代相传,至今已进入第35代。传承下来的家族一直没有外出谋生,包公祠的管理成为了他们唯一的责任。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后人决定终身守护这份传统呢?
展开剩余84%“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不禁让人脑海中浮现出那个身着官袍、眉宇间充满威严的包拯形象。手中的惊堂木一拍,似乎可以平定一切不公。尽管如此,包拯的这一形象并非历史的真实写照。根据出土的包公画像,真实的包拯其实是一个白面书生,并非黑脸形象。那么,为什么包拯在后人心中“黑化”了呢?
最早,包拯的黑脸形象源于戏剧。传统戏剧中,演员们会根据角色的性格给脸上画上不同颜色的脸谱,这些颜色具有特殊含义:红脸象征忠诚,白脸代表奸诈,蓝色象征刚毅,而黑色则代表严肃、铁面无私。包拯的脸谱大多以黑色为主,并在额头上画上一枚象征清正廉洁的白色月牙。这一形象深入人心,导致后来的文人和艺术家们在包拯的事迹中进一步夸大了他的“铁面”形象。
为了增强包拯的传奇色彩,坊间更是赋予了他一段神话般的传说——他是天上文曲星下凡,拥有通阴阳的神力,白天审理阳间的案子,夜晚处理阴间的冤屈。对于作恶多端的人,哪怕转生为恶鬼,包拯也绝不会放过。正是这些虚构的传奇和艺术的加工,让包拯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百姓心中正义与公正的化身。
然而,真实的包拯虽然没有这些神话色彩,却依然是个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敢于为百姓伸张正义的好官。历史上的包拯,于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并被朝廷任命为官。然而,刚刚踏入仕途的包拯却选择了辞官。对于很多寒窗十年的书生来说,能获得官职无疑是实现梦想的机会,但包拯却放弃了这一切,背后又是何种原因呢?
这要从包拯的孝顺说起。他非常敬爱父母,在家乡流传着许多他为父母尽孝的故事。包拯外派做官后,心里唯一的念头就是将年迈的父母接到身边,尽孝道。然而,由于父母年事已高,身体虚弱,无法适应长途跋涉,包拯深知自己能陪伴父母的时光不多,便毅然决定辞去官职,专心照顾父母。对他来说,官位可以再考,但陪伴父母的机会却是有限的。
包拯在家中守孝三年,直到父母去世之后,才重新回到官场。当时他已经39岁。此后,包拯以清正廉明的形象在官场上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在他担任端州知府期间,曾有砚台被当作贿赂的传统,但包拯却坚决杜绝贿赂,不仅限制砚台的生产数量,还严禁私商向官员行贿。任期满一年,他离开时,连一块砚台都没接受。这种廉洁无私的作风,使他深得宋仁宗的器重,并迅速升职。
不过,尽管许多人印象中的包拯是开封府的府尹,实际上他在历史上只是开封府的全知,也就是二把手的角色。真正担任府尹的时间并不长,而且他任内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著名的案件。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起包拯的传奇断案,是他在担任天长县县令时破获的一起案件。案件的起因是一位农民王三发现自家耕牛舌头被割掉,几乎要死去。按照当时的法律,私自杀害耕牛是重罪,王三自然十分愤怒,但他并未找到嫌疑人。
包拯在得知此事后,立即指示王三回家悄悄将牛宰杀,并将肉卖掉,赔偿一部分损失,并且由包拯承担后果。之后,有人前来举报王三私杀耕牛,包拯立刻将举报人抓获,经过审问才发现,原来是举报者因与王三有仇,故意将牛舌割掉,设下陷阱陷害王三。这一案件被包拯巧妙破获,百姓称他为“青天大老爷”。不过,除了这起案件外,历史上并没有其他传奇性的断案事迹流传下来。
历史上,包拯的名声更多来自于他敢于弹劾贪官污吏,尤其是在台谏的黄金时期,他毫不犹豫地上奏弹劾权贵。他曾因张贵妃的亲戚张尧佐受宠而遭到提拔的事,直言不讳地批评宋仁宗,提醒他要分清朝堂和后宫的界限,这一举动让仁宗面红耳赤,最终未做成这项恩赐。此外,包拯还弹劾了大贪官王逵,经过他一番努力,宋仁宗终于听从了包拯的劝告,罢免了王逵。
包拯的这些行动使得百姓们为之喝彩,称他为“大宋的清官”,并创造了“包弹”一词来纪念他的清廉。1062年,64岁的包拯去世,宋仁宗为表敬意,特赐谥号“孝肃”。
虽然历史上的包拯没有我们在戏剧和小说中看到的那样传奇,他的真正精神依然值得后人钦佩。他一生清正廉洁,坚守原则,直至去世。他对后代的教诲也极为严格,曾遗嘱说,若后代有人做了贪官污吏,必定不得进入祖坟,并从族谱中除名。
在明孝宗时期,庐州知府宋鉴因为钦佩包拯,专门为他修建了包公祠,并交给包拯的后人管理。从那时起,包家的后人便以守护家祠为荣,包先良便是第35代传人。尽管守祠工作并没有金钱回报,他却坚定不移地选择留守。他每天打扫祠堂,接待游客,向他们讲述包拯的事迹和精神。
虽然他的生活条件非常清贫,但包先良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责任。他拒绝了外界提出的收费建议,坚持认为包公祠应当保持公益性质,不能让铜臭污染先人的精神。尽管他面临来自家人的不理解,他依然选择坚守这份传承,直至今天。
包先良的坚持与奉献,彰显了他对先祖精神的敬仰,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包拯这一形象不仅仅是一
发布于: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