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中,李逵无疑是最为鲜明、个性最突出的一个。
他天性粗犷豪放,行事鲁莽无忌,外貌极具冲击力,常被形容为“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如狻猊”,给人一种凶猛霸气的感觉。与人相处时,只要稍有不顺,他便会毫不犹豫地挥起铁斧,动辄大打出手,甚至连梁山的核心人物张顺都曾遭受过他的拳脚。每当战斗爆发,李逵总是冲锋在前,拼杀无畏,鲜血染手,杀气腾腾,仿佛他生来便与血腥和战斗结下不解之缘,豪气冲天,令人生畏。
然而,李逵的性格中也并非只有狂暴与暴戾,他内心深处仍怀着一份真挚而热烈的善意。比如,当他遇到冒充自己身份的李鬼,得知对方“上有八十老母”时,他竟然慷慨解囊,主动掏银子帮助对方;得知那位老母无人照顾,他更是千里迢迢背着老人回到梁山。听说有人欺负宋江,他又毫不犹豫地怒火中烧,重返梁山,挥斧砍倒敌人的旗帜。李逵行事风格直爽,没有林冲的谨慎小心,也没有武松的深沉内敛,更没有鲁智深那样的道德枷锁。他怒则发作,错了便认,信奉的始终是最直接、最简单的豪情快意。虽谈不上是一个正统意义上的“好人”,但在梁山众英雄之中,他无疑是最具“英雄气概”的那个。甚至明清时期的著名书评家金圣叹都盛赞他是“上上人物,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漫到底”。
展开剩余85%令人感到耐人寻味的是,这样一个性情豪放、仿佛天生为江湖而生的汉子,却极为罕见地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自己一生效忠的大哥宋江心生怨恨。这不禁让人好奇:李逵与宋江这段“兄弟”情谊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一贯单纯直爽的李逵,在与老谋深算的宋江打交道时,经历了哪些复杂的变化?
在《水浒传》的原著中,李逵与宋江的首次见面出现在第三十八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跳”中。那时,宋江尚未成为日后叱咤风云的梁山大哥,因为杀死阎婆惜而被发配到江州坐牢。虽然社会地位低微,但宋江的江湖威望依然显赫。江州两院押牢节级院长戴宗早已收到吴用的指示,要特别照顾这位被誉为“及时雨”的宋江。宋江刚抵达江州,便被请到当地最好的酒楼款待,摆宴招待,仿佛不是关押而是出差。正是在这场酒宴上,宋江与日后最忠心的心腹李逵相遇。
当时,李逵还不被宋江正眼相待。宋江与戴宗在楼上的雅间喝酒,李逵则在楼下赌钱。戴宗简单介绍了李逵的背景:“小牢子,姓李名逵,因杀人出逃,虽已释放,但流落江州,嗜酒好赌。”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李逵坎坷又粗犷的人生轨迹。宋江心中已有打算,要将李逵纳为己用。李逵对宋江则十分敬仰,听闻及时雨的名号,便拜倒在地。宋江豪爽地请他上楼喝酒,得知李逵刚输掉十两银子,还主动掏钱给他赌,完全不计较输赢。李逵接过银子,毫不犹豫地又下楼继续赌。戴宗看得目瞪口呆,劝宋江要小心这厮赌输要还钱,宋江却轻描淡写:“让他输去吧。”这一慷慨行为立刻赢得了李逵的心,令他除了宋江,谁都不给面子。
在赌馆闹事时,戴宗想劝阻李逵,他毫不理会,一见宋江便立刻收敛。在河边吃鱼时,九宝因没牛肉而只有羊肉招待,李逵一怒,将鱼汤泼在对方面前,还是宋江出面调解才平息纷争。宋江既包容又纵容李逵,几天相处下来,李逵对他完全信赖,几乎成了宋江最得力的“马仔”。
后来,宋江写反诗被判死刑,李逵单枪匹马策划劫法场,奋勇救出宋江,甚至杀死了曾陷害宋江的黄文柄。此时梁山首领仍是晁盖,宋江也在晁盖之下,但李逵对宋江的忠心未曾动摇。即便上了梁山,李逵仍我行我素,只听从宋江一人。两人关系一度极为亲密,李逵忠勇,宋江宽厚,堪称完美搭档。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李逵和宋江的关系逐渐变得微妙起来。李逵更多地被当成了宋江手中的“棋子”,执行一些不便亲自出面的肮脏任务,逐渐失去了“兄弟”之间的平等与情义。三打祝家庄时,宋江打算招募扈三娘入伙。祝家庄的祝彪是扈三娘的男子汉伴侣,也是英勇的武将。宋江希望将两人一起拉入梁山,且察觉麾下矮脚虎王英对扈三娘有意,便打算促成他们的结合。战斗中,宋江特命李逵活捉祝彪,结果李逵见人便砍,直接将祝彪斩杀,紧接着纵火烧毁扈家庄。最终,扈三娘无奈加入梁山,只得委身王英。宋江此举一方面拉拢王英,另一方面巧妙地将矛盾引向李逵和扈三娘,自己则撇清责任,无论出于何种用心,李逵无疑背了这锅黑锅。
若说这次李逵的冲动还有些许偶然色彩,那么宋江拉拢朱仝的事件则是赤裸裸地将李逵推向火坑。朱仝因失职被流放沧州,幸得知府惜才待之如己出。知府膝下有一名年仅四岁的儿子,被称为“小衙内”,他对朱仝情有独钟,竟然当场说出“我只要这胡子抱”的稚嫩话语。小衙内和朱仝这对高大勇猛的战将与稚童,构成《水浒传》中难得的温馨画面。知府也乐见其成,托付朱仝照顾儿子,陪伴其在城中游玩。朱仝虽落魄,却尽力买糖果招待孩子,盂兰盆节时抱着小衙内赏灯,显露出他难得的柔情时刻。
然而,宋江得知此事后,竟下达了残酷命令:让李逵杀死小衙内,以逼朱仝上山。即使放在今天,这一情节仍令人震惊:一个年仅四岁的孩子,竟成了宋江权谋中的牺牲品?盂兰盆节当夜,梁山众人混入祭典,劝朱仝归降。朱仝犹豫不决,却发现小衙内不见了。梁山众人坦言:“孩子是我等带走的,怕你不肯去。”朱仝只得随他们走到城外林中,恰遇李逵出现,手中巨斧已劈开小衙内头颅。朱仝悲痛欲绝,欲与李逵拼命,终被众人劝阻,只能无奈跟随上山。
宋江让李逵下此毒手,实在令人发指。朱仝因失职本已处境尴尬,现今孩子惨死,沧州知府势必认为他弃恩负义,绝不会容他于官场。朱仝愤怒只能发泄在李逵身上,对宋江则无力反驳。若说扈三娘事件还有点意外成分,这一次李逵则彻底替宋江背了一个沉重黑锅。
李逵的心智极其简单,他的信条只有一个:服从大哥,无论杀人还是杀孩童都无所谓,甚至杀孩童还更轻松。他不在乎得罪扈三娘和朱仝,这些人不过是“同事”,叫一声“兄弟”是给大哥面子,不服气也不过是打一架而已,反正自己正愁没人练手。
李逵本非残忍无情的恶徒,离开宋江时,他性情尚算淳朴,曾为李鬼孝敬老母掏钱,帮百姓讨公道质问宋江。然而,一旦进入宋江麾下,听命于大哥,他便沦为一把“屠刀”,只能执行各种暴虐命令,这是一种近乎愚忠的悲哀。
梁山好汉中不乏忠诚者,譬如“浪子”燕青,曾追随卢俊义,能武能谋,且敢于规劝主人,真正体现了“兄弟”的含义。相比之下,李逵更像宋江的奴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宋江对他更多是利用而非珍惜,意见不合时便加以压制。尽管李逵忠心耿耿,却是梁山中被宋江压得最狠的一位。
李逵虽然不聪明,但作为兄弟,宋江至少该听取他的声音才对。然而书中几乎没有这种场景。特别是宋江决定接受朝廷招安时,李逵多次公开反对,却屡遭呵斥。李逵出身草莽,深受官府欺压,是梁山反对招安的主力,宋江一提出招安,他便大闹,宋江甚至扬言要斩其头。宋江与李师师相会时,李逵在东京大闹发泄愤怒。即便朝廷诏书送达梁山,李逵仍第一个撕碎诏书,显示他内心从未真正接受招安。可宋江每每压制,表面和稀泥,实则为个人前途和声誉牺牲了兄弟情义。
李逵仍然忠诚。招安后,他不再多言,随宋江上战场征辽、讨田虎、剿王庆、平方腊,战场上依旧勇猛无比,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且侥幸活到最后。
可惜,连年征战,梁山一百零八将只剩下三十六人。付出如此惨重代价后,宋江得以成为朝廷钦点的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实现毕生抱负,其他弟兄各获官职,四散赴任。
发布于: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