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保山日报
罗云娟 王学平
在我国新时代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资源建设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施甸县太平中学作为农村初级中学的代表,以学校的美术社团、航模社团、英语配音社团和心理健康社团为例,探究社团建设与教学资源开发之间的有机联系,为农村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社团建设与教学资源开发的价值
社团建设的价值。农村初级中学社团建设以社团建设为途径和动力,对原本处于潜在、分散或未被充分利用状态的校内外资源进行识别、挖掘、转化、整合和系统化,帮助学校盘活现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缓解教育资源短缺问题。指导学校通过特色社团建设,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教学资源。
同时,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引导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提升其课程领导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更贴近生活、激发兴趣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机会,促进其综合素质发展。
教学资源的开发价值。农村初级中学的教学资源被普遍认为短缺,但该研究认为农村的教育资源来源广泛,不仅包括传统的教材、教具,更强调对农村特有资源,如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民俗文化、乡土人才等。
本文将所能开发的教学资源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是素材性资源。通过学生社团建设直接产生的、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原始材料。例如:航模课制作的火箭模型(用于物理课)、美术社采风的作品(用于语文课);二是条件性资源。为支持学生社团建设与“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合作引进的专业教师、聘请“有灵且美”指导教师参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建设等;三是课程化资源。将学生社团建设的过程和成果进行系统提炼、编纂,最终形成的校本课程。
二、特色社团教学资源开发的具体路径
美术社团: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农村初级中学美术社团的资源开发应立足于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即时转化。在“家乡主题”创作活动中,我校美术社团学生将田间地头的水稻、古朴的老宅门窗乃至当地的民俗文化作为创作对象,通过社团项目的引导、学生的观察、解读和艺术再现,生成了一大批鲜活而独特的绘画、版画、手工作品。这一过程高度印证“乡村学校的美术教育的核心资源就蕴藏在地域文化之中。学生对本土素材的艺术加工过程,既是美育过程,也是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的过程。”
航模社团:盘活“条件性”人力资源。航模社团作为科技类社团的代表,对于资源限制的农村中学来说,如何有效建设相对专业的航模社团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校航模社团与“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合作,在专业教师帮扶下引进一批专业的模型设备。在“教师、设备”的双重保障中,有效盘活“条件性”人力资源,同时,社团专业化发展,也带动学校物理专业及航模爱好教师主动学习,为后期社团传承打下基础。这一举措将稀缺的资源引入了农村校园,将“外来专家”转化为了“校内资源”,显著提升了学校社团工作的专业水平。
英语配音社团:创新语言学习资源。英语配音社团为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通过创新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解决农村学生“缺乏良好口语训练环境”的问题。我校英语配音社团选取适合学生水平的英文电影、动画片片段,让学生进行配音练习,提高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组织英语短剧表演、英语演讲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应用英语的真实场景,这种社团活动模式改变了枯燥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心理健康社团:对学生自身的情感与体验资源进行开发。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他们的情感世界复杂而内隐,传统课堂难以触及。学生隐藏的情绪压力、人际困扰、成长渴望需要通过非语言和语言的方式表达和呈现出来。心理健康社团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心理辅导课程和活动方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我校心理健康社团开设“爱”系列课程,帮助农村青春期女孩学习生理卫生知识,了解身体变化,认识两性关系,以及防性侵等。
三、构建资源开发的机制
建立长效机制,以确保其持续发展和效益最大化。应建立“领导负责—社团专业教师—团长”的管理体系,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权利。同时,需要完善社团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使社团运作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评价体系的构建同样重要。社团活动应做到“六有:有设计、有记录、有社员成长记录、有成果展示、有图片资料、有总结”,定期举办社团成果展示和竞赛活动,为教学资源开发提供数据和经验支持。
社团建设的发展应当更加注重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使社团活动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而是成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需要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学资源开发提供人才保障。
总之,农村初级中学社团建设为教学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模式。通过美术、航模、英语配音和心理健康等社团的实践,能够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地区的各种潜在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系施甸县
太平中学教师)
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